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他越说越兴奋,脑中已然开始飞速盘算细节:“利息几何?期限定多久为宜?由哪家皇商主导最为稳妥?”
“对认购巨款者,该给予何等程度的荣恩以示嘉奖,又不至使其恃功生骄?”
帝王仿佛是自言自语,又仿佛是在与沈知念探讨。
沈知念依偎在他怀中,安静地听着,偶尔在南宫玄羽询问地看向她时,才会谨慎地提了一两点想法。
“……利息不宜过高,以免朝廷日后偿还压力过大。”
“……荣恩可先以虚职和名誉赏赐为主。”
她的建议每一句都点到即止,绝不越俎代庖,却总能精准地切中要害。
南宫玄羽听得连连点头,看向沈知念的目光越发灼热。
他发现,念念不仅有过人的见识,更难得的是深知分寸的智慧。
她懂得如何激发他的思路,却从不试图替他做决定,始终将最终的决断权,恭谨地留给他。
这种被理解、辅佐,又被全然尊重的感觉,让帝王感到无比熨帖和舒适。
“陛下……”
沈知念见南宫玄羽的情绪已然高涨,心思完全沉浸在新政的筹划中,便柔声提醒道:“政事虽要紧,龙体更是根本。”
“如今既已有了解决之道,陛下也该放宽心,传膳好好用些东西了。若是饿坏了身子,臣妾可是万死难辞其咎了。”
她适时表现出小女儿态的担忧和撒娇,将话题从沉重的国事,拉回到了温馨的关怀上。
南宫玄羽此刻心情极好,从善如流地笑道:“好,好,都听念唸的。”
“李常德,传膳!”
“奴才遵命!”
陛下刚才就用了一小碗参汤,此刻终于愿意用膳了。李常德欢天喜地地应了一声,几乎是小跑着出去吩咐。
很快,精致的御膳便被宫人们鱼贯送入。
南宫玄羽果然胃口大开,比往日多用了不少。
用膳期间,他兴致勃勃地又问了沈知念一些关于宫中用度、皇子教养的闲话,气氛融洽温馨。
沈知念陪着帝王用完膳,见他眉宇间虽仍有疲色,但精神却振奋了许多,心中也稍稍安定。
她知道,今日此行,目的已然超额达成。
不仅缓解了帝王的焦虑,更献上了解决难题的良策,极大地加深了帝王对她的信任和依赖。
眼见时辰不早了,沈知念便起身告退:“陛下还有诸多政务要忙,臣妾便不打扰了。”
“万望陛下保重龙体,臣妾告退。”
南宫玄羽点了点头,目光温和地看着她:“今日辛苦念念了,回去好生歇着。”
“是。”
沈知念福了一礼,姿态优雅地退出了养心殿。
走出殿门,傍晚的风带着些许凉意吹拂在脸上。沈知念深深吸了一口气,唇角缓缓勾起一抹清浅,却意味悠长的弧度。
权力之路,她又稳稳地踏上了一步。
而且是以一种无可指摘的方式。
接下来,便是静观战争欠条如何推行。
沈知念扶着芙蕖的手,一步步走向暖轿,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既柔美,又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。
……
翌日。
养心殿内的气氛,与前几日的沉郁截然不同,虽依旧肃穆,却隐隐流动着一股亟待破局的锐气。
南宫玄羽并未大张旗鼓地召集所有阁臣,而是传召了户部尚书、几位掌印权的内阁大学士,以及包括周钰湖、白慕枫在内的几名近来得力,思维活跃的年轻官员。
帝王端坐御案之后,并未让臣子们先行猜测。
他开门见山,直接将发行战争欠条以筹军资的构想,清晰地摆在了众人面前。
南宫玄羽语气沉稳,条分缕析,从边疆战事的紧迫性,到国库的现实困难。
再到此举不动国库、不加赋税、聚沙成塔、与民互利的诸多好处,甚至包括了对前朝类似旧例的引证,都说得明明白白。
众人对视一眼,都清楚陛下今日并非是与他们商议是否要做,而是已经有了决断。
这个大胆的提议,瞬间在几位老成持重的阁老心中,掀起了惊涛骇浪!
户部尚书第一个出列,眉毛紧紧拧着,语气充满了忧虑:“……陛下圣虑深远,此策确能解燃眉之急。”
“然……微臣斗胆,此事关乎国朝信誉,非同小可!”
“民间商贾逐利而轻义,若其不信朝廷,无人认购,岂非徒损天家颜面?”
“再者,如此巨款,募集之后如何管理?利息几何?期限多久?若日后朝廷无力偿还,又当如何?”
“此举必将酿成更大祸患!请陛下三思!”
另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,也颤巍巍地附和:“尚书大人所言极是!”
“陛下,向民间借贷充作军资,恐非正道!”
“若后世子孙效仿,依赖成性,岂非动摇国本?”
“且富商巨贾,其心难测,若借此挟制朝廷,又该如何应对?”
质疑之声随着迭起,核心皆在于信誉、风险和后果。
这些老臣们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,这确是一步险棋。
南宫玄羽静静地听着,并未动怒,越发觉得念念的思虑甚是周全。
“诸位爱卿所虑,确是老成谋国之言。”
“然非常之时,当行非常之法。边疆将士浴血奋战,粮草乃性命所系,一刻也延误不得。”
帝王微微一顿,继续道:“朝廷信誉,首系于朕之天威。”
“朕会明发谕旨,公告天下,言明此欠条专为抗击匈奴、保家卫国而设。并以皇室信誉为保,昭示还款决心与来源,可打消部分疑虑。”
“其次,朕会设专门衙署,任命信誉卓著之大商号协同管理账目,定期公示款项流向。”
“朕认为,可设计不同份额的欠条,小至平民富户,大至巨商豪族,皆可认购,聚沙成塔。”
“对于认购踊跃、数额巨大者,除朝廷承诺的利息外,朕会额外施恩赐予‘功在社稷’、‘义商楷模’等匾额。”
“或给予其子弟入国子监读书、候选微末虚职之荣恩。”
“此举既嘉奖其义举,又可将其家族利益和国朝更紧密联系,而非挟制。”
青年帝王的思路清晰而务实,不仅回应了老臣的担忧,更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细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