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790章倭寇书信,不过狗叫(第1/2页)
然而,他低估了刘盈。
刘盈接到这封可笑又可悲的战书,甚至没有看完,就随手扔在了一边。
他对身旁的陈平、樊哙等人淡淡道:“穷途末路,犬吠而已。”
他并没有回信拒绝,而是做了一件更让村野治保难堪的事情——他命令绣衣使者,将这封信的内容,连同村野治保那点可怜的小心思,添油加醋地大肆宣扬出去!
不仅在整个汉军阵营和朝鲜地区传播,更通过各种渠道,精准地散播到了倭国境内,尤其是那些刚刚被村野治保“统一”的地区。
很快,各种版本的传言在倭国流传开来:
“听说了吗?天皇陛下害怕汉军,不敢打大军团决战,居然想出了和汉朝皇帝单挑的主意!”
“这不是胡闹吗?一国之君,岂能如浪人武士般逞匹夫之勇?”
“他分明是知道打不过,才用这种办法!还想用赵王殿下的残疾来激将,真是……有失体统!”
“之前打的胜仗,看来也只是运气,遇到真正的强国,就原形毕露了,原来是个无谋莽夫!”
舆论哗然。村野治保好不容易凭借军事胜利积累起来的一点威望,瞬间荡然无存。
他之前所有的武勋,在人们口中都变成了有勇无谋的笑话。
他试图塑造的英明君主形象,彻底崩塌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逼入绝境、慌不择路、甚至有些卑鄙的“莽夫”形象。
村野治保得知民间舆论后,气得砸碎了房间里所有能砸的东西,却无计可施。
这时,刘盈的“回信”到了。
并非直接给村野治保,而是同样以公开宣告的形式:
“贼寇村野治保,朕闻汝欲行单打独斗之事,实乃稚童之见,贻笑大方。然,朕念上天有好生之德,不忍倭土尽化焦炭,故予汝一线之机。”
“朕之麾下,有一老卒,名曰樊哙,年逾花甲,曾八次先登城垣,阵斩敌将数十员。汝若能胜得过朕这老卒,朕便视汝有武士之勇,或可考虑暂缓兵锋,予汝喘息之机。若连一老卒都不敢敌,便休再提什么决斗之言,徒增笑耳!”
消息传出,再次引起轰动。
樊哙的威名,即便是远在倭国,也有所耳闻,其中不乏汉朝的有意宣传。
那是一个如同人形猛兽般的传奇猛将!虽然年迈,但虎老雄风在,谁敢小觑?
让村野治保去和樊哙单挑?这简直比直接拒绝他更侮辱人!
赢了,是胜了一个老人,胜之不武;输了,则连老人都打不过,更是颜面扫地,直接可以找根绳子吊死了。
村野治保听到这个条件,脸都绿了。
他对自己武力固然有自信,但面对樊哙这种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怪物,他根本毫无把握!
更何况,这种比试本身就是一个陷阱。
他一边心中痛骂刘盈歹毒,一边不得不硬着头皮写信搪塞,说什么“大将岂能轻易涉险”、“待朕整顿军备,再与樊将军切磋”之类的套话,企图拖延时间。
暗地里,村野治保已经彻底放弃了任何幻想,开始疯狂备战。他深知刘盈绝不会给他太多时间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790章倭寇书信,不过狗叫(第2/2页)
他下达了最严苛的命令,在国内强行抓壮丁,十五岁以上、五十岁以下的男子,都被征召入伍。
他拆东墙补西墙,搜刮最后一点粮食充作军粮,加紧打造兵器舰船。
他试图利用倭国多山的地形和漫长的海岸线,构建防线,准备打一场艰苦的本土防御战。
“这里是我们的家!我们熟悉每一寸土地!汉军远道而来,补给困难,只要我们上下一心,必然能让他们撞得头破血流!”
村野治保如此激励着他的军队,也安慰着自己。这是他最后的一点点信心来源。
然而,他并不知道,就在他拼命抓壮丁、构筑防线的时候,无数道阴影,已经如同滴水入海般,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倭国本土。
绣衣使者指挥使郑茂,亲自带领着最精锐的部下,以及那些在“鬼谷”中经历过地狱训练、对倭寇有着刻骨仇恨的朝鲜死士,早已利用各种身份伪装,潜伏到了倭国几个最重要的港口城市附近。
他们绘制详细的地图,标记守军布防,寻找防御弱点,甚至暗中接触那些对村野治保统治不满的势力。
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——等待大汉天子总攻的命令。
一旦命令下达,他们将里应外合,以最快的速度制造混乱,攻克或破坏港口防御,打开缺口,迎接大汉水师主力登陆!
海面上,刘盈站在楼船船头,远望着倭国隐约的海岸线,目光冰冷而坚定。
撕破脸皮的时刻,即将到来。
这一次,不再是阴谋和算计,而是堂堂正正的王师压境,要以泰山压顶之势,彻底碾碎这个屡次挑衅天朝权威的岛国。
而村野治保所有的挣扎和备战,在绝对的实力和早已布下的暗棋面前,都显得如此徒劳和可笑。
——
楼船之上,娄敬再次向刘盈进言,他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坚决。
“陛下,村野治保如今内外交困,民心离散,正是分化瓦解其势力的最佳时机!臣恳请陛下准允,让臣再入倭国!”
娄敬躬身道,语气激动,“臣愿以‘天皇义父’之名,公开号召倭国忠义之士,共同讨伐国贼村野治保!必能使其内部生乱,为我大军登陆创造良机!”
刘盈闻言,眉头微蹙,断然拒绝。
“不可。娄卿,你之前以身犯险,已是大功一件。如今倭国境内局势混乱,村野治保对你恨之入骨,你此时前去,无异于自投罗网。朕岂能因战事而失股肱之臣?”
刘盈的拒绝在情理之中。娄敬的价值远不止于一个说客,更是朝廷重臣,不能轻易折损在倭国这潭浑水里。
然而,娄敬似乎下定了决心。
他抬起头,目光灼灼:“陛下!臣非为一己之功名,实为陛下大业,为减少我大汉将士之伤亡!臣在倭国经营日久,旧识甚多,深知其国情民怨。此时登高一呼,确有成功之可能!即便事有不谐,臣亦无悔!请陛下成全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