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其他类型> 那些年,我在下面兼职的日子> 第868章 同济李庄渊源

第868章 同济李庄渊源
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     第868章同济李庄渊源从凌霄宝殿出来后,陈易本来想先回将军府休息一下,却看见文曲星君匆匆从他面前飞过;
    陈易连忙将其叫住:“星君!这么行色匆匆,是要去哪呀?”
    文曲星君见是陈易,顿时停住,折返回来,笑道;
    “你应付完那帮外来客了?”
    陈易苦哈哈的点了点头:
    “应付完了,脸都差点给我笑僵了。”
    “对了,您这是要去哪呀?”
    文曲星君遥遥看向下方,回答道:
    “去趟李庄,再去趟同济,播撒一些智慧,让他们以后轻松一些。”
    好家伙...这么直接的吗?
    同济是陈易知道的,但李庄是哪?
    陈易老家所在的市倒是有个李庄,不过那儿出名的是李庄白肉,一道名菜,挺好吃的。
    能让文曲星君亲自驾临的地方,肯定不是他们那种小地方吧?
    就在陈易思维发散的时候,文曲星君的声音再次响起;
    “对了,说起来,李庄就在你凡间的家附近。”
    陈易都惊呆了,还真他老家那个?
    “星君,你去我们那的李庄干嘛呀?那出了什么好苗子吗?”
    见陈易一脸诧异,文曲星君也是一脸诧异;
    “你这个宜城人,竟然不知李庄?”
    陈易忙说道:“我知道啊,李庄白肉挺好吃...”
    文曲星君嫌弃的看了陈易一眼,摇了摇头,而后说起了同济和李庄渊源。
    1937年“八一三”淞沪抗战爆发,同济大学在沪市的校舍遭到倭军首轮炮击,顷刻夷为平地!
    同济师生于惊恐慌乱中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仓皇逃离,先是流亡到金华;
    后因杭州局势趋紧,退至赣县。
    随着战火步步紧逼,再度迁往桂省八步;
    到达后,尚未安顿下来,又因粤省战事吃紧,桂境时受敌机侵扰,不得不再次迁往昆明。
    1940年7月,由于倭军对昆明的轰炸日渐加剧,同济大学学生在一次日军空袭中当场被炸死;
    眼看局势持续恶化,根据全校师生的意愿,同济大学高层决定离昆迁川。
    经国民政府教育部和最高当局同意,同济方面向叙府(今宜宾)中元造纸厂厂长、同济大学校友钱子宁拍发电报求援;
    请他在宜宾与泸州一带为同济大学找寻落脚之地。
    钱子宁,浙省绍兴人,早年毕业于同济大学,后留学德国柏林大学;
    德国学成先进的造纸技术后,归国就开始集资办厂造纸。
    后战事兴起,中元造纸厂沿长江内迁至叙府落脚,继续从事生产;
    钱子宁得知母校师生正处于敌人炸弹带来的死亡威胁与精神煎熬中,立即奔波忙碌起来。
    当时的宜宾已是人满为患,从沪市、武汉、长沙一带内迁的机构人员特别多,几乎到了难以驻足的地步;
    同济大学人多,根本不可能再安插进来。
    后通过朋友探知,下游的泸州比宜宾情况更为糟糕,几乎无立足之地,根本不能考虑;
    于是,同济大学的命运就只能维系在宜宾与泸州之间狭小的沿江一线。
    可惜,当地官僚和士绅不肯援手相助,其公开的理由是“小庙供不起大菩萨;
    这么多‘下江人’拥到这个江边小城,会给当地社会造成动荡,治安无法保证等等。
    其实不肯相助的真正原因是,当地上层官僚不乐意多事,只想多捞钱、少费劲;
    而下层的当地士绅,则怕“下江人”到来后,哄抬物价,影响他们的收入,因而拒绝。
    钱子宁派去的人被拒绝个灰头土脸,只能找家饭馆借酒消愁,一个新的机缘来临了。
    只见酒馆走进两个50多岁的中年汉子,双方一照面,当即打起了招呼;
    来者是李庄镇有名的士绅王云伯和罗伯希,他们十几年前就有交情,如今在此偶遇,自然感到格外亲切。
    稍事寒暄,几人便围坐一桌,推杯换盏地喝将起来;
    席间少不了谈到同济大学欲迁川避难,而南溪县官僚、士绅拒不接纳的情形。
    罗伯希听罢,颇怀义愤,借着几分酒劲说道:
    “这国难当头,怎有能接而不接的道理!”
    “这帮官老爷和那帮闲杂碎也太不识大体、顾大局了。”
    言毕,头突然转把向身旁的王云伯:
    “我说云伯,他们不要,咱来接待咋样?”
    “别看咱这个李庄镇不大,可是有九宫十八庙和大片庄园啊,我估摸着安置这伙‘下江人’没得多大问题。”
    云伯听了,会意地点点头,附和道:
    “应该没得问题,不过要回去商量一下才好。”
    “那是,是要回去商量,我们俩力争把这件事促成。”
    “也好给南溪县城那些官老爷和闲杂碎一点颜色瞧瞧,让他们没得脸面!”
    这罗伯希可不是因为酒喝多了胡言乱语,也不是吹牛摆龙门阵;
    此人见过大世面且办事严谨,曾做过川军将领刘云辉的副官,并在成都川军二十六集团军办事处当过少将参谋。
    因其特有的政治背景,在李庄甚至宜宾这块地盘上,他算是个叫得呱呱响的人物。
    很快,同济大学就收到了一份电报,只有短短十六个字:
    “同大迁川,李庄欢迎,一切需要,地方供给!”
    在外漂泊三年之久的同济大学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下书桌,潜心教学和研究的地方——李庄。
    当时不足3000人的李庄,请出了殿堂庙宇中的菩萨,腾出了自己的家和院子,迎接同济大学师生的到来;
    师生们的住宿靠租用大户人家的私宅民院来解决。
    紧接着,中央研究院、中央博物院、华国营造学社;
    金陵大学等10余所高等学府、科研机构陆续内迁李庄,在那段岁月,李庄人口最盛时增至12000余人。
    在李庄的六年间(1940年-1946年),同济办学校,设议院;
    启民智,开民风,惠百姓,援抗战。
    面对倭国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以及艰苦的条件,同济师生不畏艰难,就地办学;
    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战时医疗和军工人才,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    文曲星君看着陈易,问道;
    “这两处地方,本君是不是应该特别关照一二呢?”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猜你喜欢: 吞噬剑帝 这个武者是剑仙 年代美人娇又媚,勾的糙汉心尖颤 新中国十大连环杀人案 大秦:我爷爷是秦始皇 大道仙瓶 火影:覆灭宇智波 江湖情长 网游三国:我率华夏战万国 灵墟刻印师 北辰剑宗掌门秘录 重生急诊医生:从挽救市长千金开始 揉碎春潮 弹幕通古代,我嘎嘎拆了十桩婚! 回到明末做枭雄 万水无疆 人间有剑 末世开盲盒!我被六个满级室友团宠了 三十而立,我觉醒了每日情报系统
验证码: 提交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