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三十五章:医馆新生与初遇瓶颈(第1/2页)
春分的雨丝斜斜掠过书院门的青砖灰瓦,把“煊墨堂”木匾上的刻痕润得愈发清晰。炳坤正踩着木梯,往门楣两侧挂新做的艾草编钟,艾草的清香混着雨气漫开来,引得巷口的花猫都踮着脚往里望。“再往左挪半寸,”煊墨站在底下扶着梯子,指尖捏着枚刚从终南山采的琴叶紫菀,叶片上的水珠顺着纹路滚落,像串微型的水晶帘,“得让编钟正对巷口的老槐树,苏婉医案里说‘艾钟对槐,气场自开’。”
梯子下的青石板上,老李正蹲在木箱前擦拭松风琴。琴身新上的松脂在雨光里泛着琥珀色,他特意在琴尾“松风”二字周围嵌了圈细小的铜丝,阳光好的时候能映出淡淡的光晕。“博物馆的特展下周就开幕,这琴得是镇馆之宝。”他往琴弦上抹了点终南山的蜂蜡,指尖划过之处,琴弦发出细微的嗡鸣,惊得檐下的燕子扑棱棱飞起。
诊室里,玺铭正将地宫出土的《苏氏医道要诀》竹简逐片摆进玻璃展柜。展柜的灯光是她特意调的暖黄色,既能看清竹简上的朱砂批注,又不会损伤古老的竹纤维。“考古所刚送了新的防护膜,”她用镊子夹起一片边角微卷的竹简,上面“童子安神法”四个字的笔锋格外轻柔,“说这膜的材质和苏婉用的松脂护琴法原理相通,都是隔绝潮气。”
巷口突然传来一阵自行车铃铛声,张记凉皮店的老板举着油纸包冲进来,裤脚沾着泥点:“煊先生,您要的户县软面!刚出锅的,我婆娘特意多加了把终南山的蒜苗。”他把面往桌上一放,眼睛直勾勾盯着展柜里的竹简,“这就是能治失眠的宝贝?前阵子我那口子总说梦话,要不您给念念?”
炳坤刚要答话,诊室的木门被轻轻推开,一群背着帆布包的年轻人涌了进来。为首的姑娘扎着高马尾,举着手机录像:“我们是‘非遗探秘’社团的,从直播上看见松风琴的琴音能安神,想来学两招——期末考试快到了,全宿舍都在失眠。”她身后的男生们七嘴八舌地接话,有人指着墙上的草药图谱问“这是不是终南山的紫花地丁”,有人掏出笔记本要抄“九蒸九晒何首乌”的口诀,闹得像群刚出笼的雀儿。
煊墨笑着给他们泡上艾草茶:“想学可以,但得先认药材。”他从药柜里取出三小包草药,“这是薄荷、苍术、远志,你们闻闻味儿,记牢了,下次来考。”男生们立刻凑成一团,有人把薄荷凑近鼻尖猛吸,被呛得直打喷嚏,引得哄堂大笑。
正热闹着,诊室门口突然出现两个穿白大褂的身影。为首的男人戴着金丝眼镜,胸前的工作证写着“市中心医院神经科刘医生”,他身后跟着个拎着仪器箱的年轻助手,仪器屏幕还亮着,显示着复杂的波形图。“煊先生,久仰。”刘医生的声音很淡,像没放糖的苦茶,“我们是来验证‘琴音疗愈’的——院领导觉得,若真有效果,或许能纳入临床辅助治疗。”
他指了指仪器箱:“这是多导睡眠监测仪,能记录脑电波、心率、呼吸频率。我们带了三位焦虑症患者,想请李师傅弹奏‘安神调’,同步监测数据。”他推了推眼镜,镜片后的目光带着审视,“当然,若数据不理想,恐怕要劳烦各位解释一下,之前直播里的‘疗效’究竟是巧合,还是……刻意营造的效果。”
诊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,连雨打窗棂的声音都清晰起来。老李的手停在松风琴的琴弦上,指关节微微发白。炳坤刚要开口,被煊墨轻轻按住手腕。他看向刘医生,语气平静:“可以。但我有个条件——监测期间,让患者也摸摸这些草药。”他指了指桌上的薄荷和远志,“苏婉医案里说‘音药同频,其效乃彰’,少了一样,都不算完整的疗愈。”
刘医生略一沉吟,点头同意。助手迅速在诊室角落支起仪器,三位患者坐在竹椅上,脸上带着明显的紧张——其中一个穿校服的女生不停地绞着手指,另一个中年男人频频看表,还有位老太太闭着眼,眉头却拧成个疙瘩。老李深吸一口气,指尖落在松风琴的琴弦上,清越的琴音缓缓流淌开来,像终南山溪谷的水流过青石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三十五章:医馆新生与初遇瓶颈(第2/2页)
炳坤给每位患者递了片新鲜的琴叶紫菀,叶片上的绒毛蹭得人手心发痒。她注意到穿校服的女生接过叶片时,眼睛亮了一下——那叶片的形状,竟和她书包上的古琴挂件一模一样。
监测进行到半小时,刘医生的眉头渐渐皱起。屏幕上的脑电波图显示,三位患者的β波(紧张时活跃)确实有所减弱,但α波(放松时的波形)的提升并不显著,远没达到临床认可的“有效阈值”。“看来,传说还是传说。”他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,“煊先生,这些数据……”
“等等。”炳坤突然打断他,手里捏着本翻得卷边的《苏婉医案》,“医案里这页画着奇怪的符号,像水波又像音符。”她指着某段琴谱旁的批注,“‘松风调需变三频,初如蚊蚋,中似流泉,末若松涛’,是不是说琴音频率要变三次?”
老李眼睛一亮:“我之前总按一个调弹!”他重新调整指法,琴音先变得极轻,像春蚕食桑的沙沙声;片刻后渐转清亮,如溪水流过卵石;最后突然拔高,带着松涛翻涌的壮阔。这一次,诊室里的艾草香仿佛都跟着琴音流动起来,落在患者肩头时,竟带着微微的暖意。
刘医生猛地看向监测仪,瞳孔骤然收缩——屏幕上的α波像被春风拂过的湖面,泛起柔和的涟漪,三位患者的呼吸变得悠长,老太太的眉头渐渐舒展开,穿校服的女生甚至无意识地把琴叶紫菀贴在了脸颊上。
“这……”助手的声音带着惊讶,“α波振幅提升了40%,达到临床显著水平!”
就在这时,炳坤发现医案上“声波符号”的排列,竟和屏幕上的α波形有着微妙的重合。她忽然想起苏婉自白书里的话:“医道在术,更在悟,万物皆有其频。”或许,这符号根本不是随意画的,而是苏婉用原始方式记录的“疗愈频率密码”。
雨停时,刘医生抱着监测报告站在诊室门口,表情复杂。“我会向院领导汇报。”他递给煊墨一张名片,“下周想带更多患者来,这次……希望能按‘三频变调’的方法再测一次。”走到巷口时,他突然回头,“那女生说,刚才好像看见琴音里飘着紫色的光——和她书包上的挂件一个颜色。”
年轻人还没走,正围着老李学弹最简单的泛音。穿校服的女生摸着松风琴的琴身,轻声说:“原来真的能听见光。”她的话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,雨后天晴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,在琴身上投下细碎的光斑,像撒了把星星。
炳坤把医案上的“声波符号”拓印下来,贴在笔记本上,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问号。煊墨看着那符号,忽然想起地宫药庐的青铜药炉——炉身上的纹路,似乎也有类似的起伏。他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苏婉的密码,或许藏在每一件她触碰过的东西里。”
暮色中的煊墨堂,艾草编钟在晚风里轻轻摇晃,发出细碎的叮当声。老李给松风琴盖上蓝布时,发现琴尾的铜丝映着晚霞,竟组成了个极小的“苏”字。巷口的花猫蹲在门槛上,喉咙里发出满足的呼噜声,像在应和这来之不易的新生。但他们都知道,今天的验证只是开始,那些藏在符号背后的秘密,那些等着被现代科学解读的古老智慧,才是真正需要跨越的难关。就像终南山的药草总要经历风雨,医道的新生,注定不会是条坦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