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接下来的数日,
应天府笼罩在一片肃杀的血色之中。
诏狱之内,哀嚎不绝。
刑场之上,人头滚滚。
菜市口的地面,
被一层又一层的血迹浸透,
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,经久不散。
朱元璋御笔朱批的名单上,
七百余名涉案官员、将领、豪强及其家眷,
被一一验明正身,押赴刑场。
胡党骨干及其主要罪行:
陈宁(胡惟庸心腹门生:
直接负责与北元细作秘密接头,传递情报;
利用刑部职权,构陷忠良,制造冤狱,
为胡惟庸铲除异己;
协助胡天雄强占民田,迫害告状百姓。
剥皮揎草,悬首示众。
家产抄没,三族尽诛。
涂节(御史中丞):
身为言官,却为胡惟庸鹰犬,
利用弹劾之权打击异己,包庇胡党罪行;
参与伪造证据,陷害不依附胡党的官员;
收受巨额贿赂。
凌迟处死。
家眷流放三千里。
商暠(工部侍郎):
罪行:利用掌管工程之便,大肆贪污工程款项;
为胡天雄私兵庄园提供建材,并掩盖其私铸兵器的线索;
克扣河工、工匠工钱,致使民怨沸腾。
斩立决,抄家。
参与其贪墨案的下属官吏数十人一并处斩。
李存义(户部侍郎,李善长之弟):
虽未直接参与谋逆,但利用户部职权,
为胡惟庸一党挪用、侵占国库钱粮提供便利;
对胡天雄强占民田、隐匿田赋等事知情不报,甚至暗中协助。
念及其兄李善长功勋及未直接谋逆,赐自尽,家产抄没。
其子流放。
陆仲亨(吉安侯)、费聚(平凉侯):
作为开国勋贵,与胡惟庸过往甚密,收受其巨额贿赂;
在胡惟庸暗示“共谋大事”时态度暧昧,未及时举报;
其部分旧部被胡惟庸拉拢,提供了一定庇护。
朱元璋念其旧功,未行剥皮揎草之刑,
但以“坐党胡惟庸”罪名,赐死。
爵位废除,家产抄没。
其子弟贬为庶民。
六部及地方涉案官员:
吏部张威:卖官鬻爵,为胡党安插亲信,收受贿赂。斩立决。
兵部郎中赵猛:泄露部分卫所布防信息给胡党;克扣军饷,中饱私囊。凌迟处死。
应天府尹周礼:对胡天雄在京畿强占民田、欺压百姓视而不见,甚至包庇其爪牙;
收受胡家贿赂。斩立决,抄家。
江南某知府钱贵:协助胡天雄在江南强占万亩良田,
伪造地契,逼死反抗百姓数十人。
剥皮揎草,悬于府衙门前示众。
三族连坐。
名单尚有多人,罪行大同小异,
多为贪腐、助纣为虐、知情不报等。
总计:六部之中,侍郎一级官员下狱问斩者过半,
郎中、主事等中下层官员牵连者更是不计其数。
地方上,涉及强占民田、包庇胡党的知府、知县也倒下一大片。
整个大明朝堂,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、血腥的清洗。
......
腥风血雨之后,朝堂为之一空。
武英殿内,气氛依旧凝重,
但少了几分肃杀,多了几分重建的肃穆。
朱元璋端坐龙椅,看着下方空缺了大半的朝班,眉头紧锁。
他看向侍立一旁的太子朱标,
声音带着一丝疲惫,却依旧威严:
“标儿,胡逆虽除,然其党羽遍布朝野,六部衙门,十去五六。
国事如麻,不可一日无官。
这空缺的职位……尤其是六部堂官、地方要员,需尽快补缺。
你可有人选?”
朱标上前一步,神色沉稳,
双手呈上一份厚厚的名册:
“父皇,儿臣确有人选。
此乃儿臣近年来留意、考察的一批官员名册。
他们皆非世家勋贵子弟,
出身寒微,然才干卓著,
更难得的是,皆在地方州县任上,政绩斐然,深得民心。
儿臣以为,值此朝廷用人之际,当不拘一格,拔擢贤能!”
朱元璋接过名册,翻开浏览。
名册之上,名字、籍贯、现任官职、主要政绩,条理清晰。
朱标在一旁,声音清晰地为朱元璋介绍其中几位佼佼者:
“王诚,字守朴,山东青州府人,现任河南归德府通判。”
“归德府地处黄泛区,连年水患。
王诚到任后,不辞辛劳,亲自踏勘河道,督率百姓疏浚淤塞,加固堤防。
去年夏汛,他三日三夜立于堤上指挥,保住了下游三县数十万百姓家园田产。
更难得的是,他推行‘以工代赈’,
组织灾民兴修水利,既解了燃眉之急,又为长远防灾打下基础。
百姓感念其德,称其为‘王青天’。”
“儿臣以为,王诚精于实务,体恤民情,
可擢升为工部右侍郎,主持全国河工水利。”
“李岩,字伯坚,浙江绍兴府人,现任湖广辰州府同知。”
“辰州府山多地少,民生困苦。
李岩到任后,因地制宜,
大力推广新式农具及朝廷下发的‘土豆’高产作物。
他亲自下乡,教授农人种植之法,
并设立‘劝农所’,奖励垦荒。
两年间,辰州府荒地复垦过半,
粮食增产三成,流民大幅减少。
他还整顿吏治,严禁胥吏胥吏盘剥乡里,百姓负担大为减轻。”
“李岩熟知农桑,勤政爱民,于民生经济一道颇有建树。
儿臣举荐其为户部左侍郎,协理天下钱粮、农桑之事。”
“周正,字直方,江西吉安府人,现任南直隶凤阳府推官。”
“凤阳乃帝乡,勋贵众多,关系盘根错节,刑名积弊甚深。
周正任推官以来,以‘明镜高悬’自励,断案公正,不畏权贵。
曾有一勋贵子弟仗势欺人,打死平民,前任官员皆不敢深究。
周正顶住压力,查明真相,依律严惩,震动凤阳。
他清理积案数百,平反冤狱数十起,百姓称颂其‘铁面无私’。”
“周正刚正不阿,明察秋毫,深谙律法。
儿臣以为,可擢升其为刑部右侍郎,整饬刑狱,肃清积弊。”
朱元璋一边听着,
一边仔细看着名册上对这些官员的详细考评记录,
以及地方呈报的嘉奖文书副本。
他脸上的凝重渐渐化开,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:
“好!好!标儿用心了!
这些人,名字朴实,事迹却实实在在!
治水、劝农、断案,干的都是安民固本的实事!
比那些只会空谈道德文章、结党营私的蠹虫强上百倍!”
“王诚、李岩、周正……嗯,名字咱记下了!
还有名册上这几位……都是好苗子!
准奏!着吏部即刻行文,召他们入京陛见!
擢升任用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