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229章工业革新2(第1/2页)
老铁匠听得连连点头,嘴里念叨着:“原来如此,原来如此!
要是咱们打铁的炉子都装上这个,以后就不用费劲拉风箱了,还能省不少力气!”
其他工匠也纷纷附和,有人问能不能用这机器带动织布机,有人问能不能用它来磨面粉。
工匠们的好奇心,成了技术推广最好的动力。
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,在这个世界里,有无数的机器代替人力,生产变得高效而轻松。
一位年轻的工匠激动地说:“若能将这蒸汽机推广开来,我大明的技术必将一日千里!”众人纷纷点头称是,对未来充满了憧憬。
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和掌握这先进的技术,为大明的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见状,陈林立刻宣布:“示范工坊从今日起,定期对外开放,各位工匠都可以来学习。
我们还会挑选一批有悟性的工匠,专门进行蒸汽机操作与维护培训,学会之后,就能参与到新工坊的建设中!”
消息一出,工匠们欢呼雀跃,当场就有几十人报名参加培训。
要发展工业,离不开金属.
铁矿、煤矿是制造机器、提供燃料的基础。
陈林与技术团队经过勘察,结合现代历史资料与实地考察,发现北平府西部的房山一带,有丰富的铁矿与煤矿资源,且开采难度较低,适合作为大明工业的原料基地。
朱元璋立刻下令,从北平府抽调了五千名民夫,给予合理的工钱,避免像以往那样强征徭役。
由现代采矿专家带领,前往房山开采煤矿与铁矿。
采矿专家带来了现代的安全采矿理念与简易设备。
比如用于支撑矿洞的木支架,按照现代标准设计,更稳固安全。
用帆布制成通风的风筒,能将新鲜空气送入矿洞,减少瓦斯积聚的风险。
用于挖掘的铁镐。比大明传统铁镐更锋利、更耐用,是现代工艺制造的。
起初,民夫们对这些新规矩很不适应。
以往采矿只图快,根本不注重安全,矿洞坍塌是常有的事。
但在采矿专家的坚持下,民夫们开始按新规矩作业。
先搭建木支架,再挖掘矿石。
每隔一段距离就安装风筒,确保矿洞里空气流通。
没过多久,民夫们就发现,按新规矩采矿,不仅安全多了,效率也提高了。
以往一天只能采半车矿石,现在能采一车多,而且没人再因为矿洞坍塌受伤。
矿石采出来后,接下来就是冶炼。
技术团队在房山附近搭建了新式冶炼炉。
与大明传统的土炉不同,新式冶炼炉采用了热风炉设计,能提高炉温,还配备了蒸汽机带动的鼓风设备,让炉火更旺,冶炼效率大幅提升。
现代冶炼专家还教工匠们优化矿石配比,根据矿石的含铁量,调整矿石与焦炭的比例,让铁水的质量更好。
以往,大明传统土炉冶炼铁矿,十斤矿石只能炼出三斤铁,而且铁的纯度不高,容易生锈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229章工业革新2(第2/2页)
而新式冶炼炉,十斤矿石能炼出六斤铁,铁的纯度也大幅提高,用来制造机器、农具都更耐用。
当第一批用新式冶炼炉炼出的铁块运到示范工坊时,朱元璋亲自前来查看,他拿起一块铁块,掂量着重量,又用刀划了划,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
“好铁!有了这样的铁,咱们大明就能造出更多好东西!”
采矿,冶炼,机械制造属于重工业,但只有重工业而没有轻工业不行。
轻工业才发展民生的关键。
纺织业是大明的重要手工业,也是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产业。
以往,纺织全靠手摇纺车与脚踏织布机,效率低下,一匹布往往需要织上好几天。
陈林决定,从纺织业入手,让大明百姓直观感受到工业革新带来的变化。
技术团队根据大明的纺织工艺,对现代的蒸汽纺纱机与蒸汽织布机进行了简化改造。
保留核心功能,降低制造难度,使其更适合大明的工匠生产与操作。
改造完成后,技术人员在句容县建了蒸汽纺织工坊,安装了十台蒸汽纺纱机与五台蒸汽织布机,并从附近村庄招收了一批年轻女子,进行操作培训。
这些女子大多在家中从事纺织工作,熟悉传统纺车与织布机,刚开始接触蒸汽设备时,都有些害怕。
机器运转的声音很大,她们担心会伤到手。
但在技术人员的耐心指导下,她们逐渐掌握了操作方法。
只需将棉花放入进料口,机器就能自动将棉花纺成线。
织布时,只需控制好经线与纬线的开关,机器就能快速织布。
培训结束后,蒸汽纺织工坊正式开工。
第一天,十台蒸汽纺纱机就纺出了以往几十架手摇纺车一天的纱量。
五台蒸汽织布机织出了十匹布。
而以往,五名女子用脚踏织布机,一天最多只能织一匹布。
消息传开后,应天府周边的布商们纷纷前来订货,工坊的订单很快就排到了三个月后。
看到蒸汽纺织机的效率如此之高,不少布商主动找上门,希望能购买设备,自己开设工坊。
陈林建议朱元璋顺势成立了大明纺织设备制造局,专门生产简化版的蒸汽纺纱机与织布机,并提供技术指导。
这不仅推动了纺织业的革新,还带动了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。
陈林知道,技术与行政的革新,终究要靠人来推动。
若大明百姓大多目不识丁,不懂科学知识,再好的技术也难以推广,再完善的行政体系也难以运转。
因此,在推动产业革新的同时,教育普及与思想启蒙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
大明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士绅阶层,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入学的机会,目不识丁者占了绝大多数。
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陈林与教育团队提出了基础识字教育计划。
在应天府下辖的每个县、每个里,都设立启蒙学堂,招收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,免费入学,教授基础的识字、算术知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