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一百三十六章招工
“原来如此!那小人就不打扰小哥雅兴了,有事再喊我们。”
说罢,他带着衙役识趣地退出去,关门时还特意放缓了动作,生怕惊扰了里面的“好事”。
房门重新关上,屋内瞬间陷入死寂。
两名婢女却直接“噗通”一声跪倒在地,膝盖砸在青砖上发出闷响,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淌。
“公子恕罪!奴婢们不是故意冒犯,实在是……实在是没办法了!”
杨越看着她们颤抖的肩膀,心中的怒火渐渐压了下去,于是蹲下身问道。
“到底怎么回事?你们为何如此拼命?能说吗?如果不能我还是会把你们赶出去的。”
左侧婢女咬着唇,实在害怕了,所以只能哽咽道。
“奴婢叫春桃,她叫夏荷。我们的爹娘都在城外务农。”
“前些日子李县令说我们家欠了官粮,把爹娘都抓进了大牢,说只要我们能伺候好公子,让您满意,就放了爹娘……”
“若是伺候不好,就要把爹娘发配到辽东去做苦役啊!”
夏荷也跟着哭道。
“公子,我们知道这样做不对,可我们不能没有爹娘!您要是不收下我们,爹娘就真的没命了!”
听到这话,杨越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李存义竟是用家人要挟这两个女子。
随后他想起方才春桃扑上来时决绝的模样,心里竟有些不是滋味,沉声道。
“李存义让你们来,就只是让你们伺候我?没让你们打听什么?”
春桃和夏荷对视一眼,都摇了摇头。春桃抹了把眼泪。
“县令只说让我们听公子的话,好好伺候您,不管您让我们做什么都不能拒绝。”
“还说……还说若是能让您在大人面前多替他说几句好话,就更好了。”
“大人那边呢?”
杨越突然想起什么,指了指隔壁的方向。
“李存义是不是也给户部大人送了婢女?”
春桃愣了一下,随即点头。
“是,跟我们一起过来的还有两个姐妹,被分到了那位大人的院子里,情况跟我们一样,爹娘也被县令扣着。”
这下杨越沉默了,虽然对李存义的动机存了疑虑,但是这俩人毕竟是无辜的。
“你们起来吧。”
这么想着杨越站起身,语气缓和了些。
“今晚你们就留在这儿,不用伺候我,就当是……应付李存义。”
春桃和夏荷闻言,连忙磕头道谢,额头撞在地上发出“咚咚”的声响。
“多谢公子!公子大恩,奴婢们永世不忘!”
杨越摆了摆手,走到桌边坐下。
“别磕了,找个地方歇着吧,别到处乱走,也别乱说话。”
两人连忙应下,拘谨地缩在墙角的软榻上,连大气都不敢喘。
杨越看着她们小心翼翼的模样,心里越发觉得李存义手段卑劣,竟用百姓的性命做筹码。
于是这一夜,杨越就靠在椅上闭目养神,春桃和夏荷则在软榻上蜷缩了一夜,谁也没敢多言。
天刚蒙蒙亮,杨越便让她们收拾妥当。
又特意让春桃往自己眼下抹了些淡青色的脂粉,装作一副被“折腾”得疲惫不堪的模样。
刚走出房门,就看到户部尚书也从隔壁院子出来。
身后竟也跟着两名婢女,眉眼间带着倦意,眼底同样有淡淡的青黑。
两人四目相对,瞬间明白了对方的处境,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嘲讽。
“大人早。”杨越拱手行礼,目光在户部尚书身后的婢女身上扫过。
户部尚书也回了一礼,苦笑道。
“陈小哥也早。看来李县令的心意,咱们是都收下了。”
两人心照不宣,带着人往前厅走去。
刚到前厅门口,就看到李存义穿着绯色官袍。
正背着手在厅内踱步,见到他们带着四名婢女过来,脸上立刻露出满意的笑容,拱手道。
“两位大人昨夜歇息得可好?看这气色,想来是睡得不错。”
杨越配合着打了个哈欠,装作困倦的样子:“托县令的福,确实睡得安稳。”
户部尚书也跟着点头,话锋却一转:“不过眼下修盐田才是正事,这些旁的事,往后就不必了。”
李存义脸上的笑僵了一下,随即又恢复如常,从袖中掏出一叠纸。
“大人说的是!下官这就跟您说正事。”
“您昨日让下官贴的招募盐工的告示,下官已经让人写好了,还印了几十份,连夜贴在了即墨县城的各个街口。”
“今早五更刚过,就有百姓来县衙报名了,这会儿已经有三十多人了!”
说着,他将告示递了过来。户部尚书接过,杨越也凑过去看。
只见告示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。
“今为复垦胶东盐田,招募盐工百名,管饭,每日支工钱五十文,男女老少皆可。”
“能吃苦耐劳者优先。报名处设在即墨县衙西侧厢房,望百姓相互转告。”
“五十文工钱,还管饭?”
杨越挑眉,这待遇在即墨县算是极高的了,难怪会有人这么早来报名。
李存义笑着道。
“这都是按大人的吩咐办的。下官想着,待遇好些,百姓才愿意来。不过……”
他话锋一转,带着几分犹豫。
“这么高的工钱,往后每月光是工钱就要五千文,再加上粮草,怕是……”
“钱的事不用你操心。”
户部尚书打断他,将告示叠好收进袖中。
“本官带来的专款足够支撑,你只需管好招募的事,确保每个报名的百姓都能按时上工,不得苛待。”
李存义连忙应道。
“下官明白!那……大人要不要现在去看看报名的百姓?他们都在西侧厢房等着呢。”
户部尚书看向杨越,杨越点头道。
“理应去看看,也好了解一下百姓的情况,方便后续安排活计。”
“那好,下官这就带二位大人过去。”
李存义说着,引着两人往西侧厢房走。
等一行人,到达西厢房的门口的时候,就听到里面传来嘈杂的说话声。
推开门一看,只见三十多个百姓挤在不大的厢房里。
有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,有挎着篮子的妇人,甚至还有几个半大的孩子,都在焦急地等待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