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117章擅作主张
宫外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,朱佑自然也不会毫无察觉。
手中端详着这份算得上古老的海图,朱佑槿警了警一旁躬身侍立的汪直,道。
「朕也想问,你闹出这麽大的动静,到底何苦来哉?」
的确,朱佑槿让汪直去取海图,是因为担心兵部再闹出一桩刘大夏的事情,但是,就像屠说的那样,汪直只是一道保险,是为了以防意外。
既然兵部并没有要拒绝交图的意思,那麽汪直的这番举动,就显得有些没有必要了。
面对着朱佑堂审视的目光,汪直倒是不慌不忙,道。
「回皇爷,奴婢只是想着,皇爷要这海图和海船图纸,必是要重下西洋,对于这桩事,朝中向来十分反对,若是他们知道,是皇爷主张此事,朝臣们闹起来,必然会耽误政事。」
「倒不如让奴婢担了这个责,皇爷是受了奴婢的谗言,所以才让人去取的海图,如此一来,他们弹劾也都会弹劾奴婢,就算是以后出了什麽事,皇爷也只是信错了人而已,于名声无碍。」
朱佑堂有些沉默。
他其实猜到这一点了。
从这段时日的了解来看,汪直并非是鲁莽之辈,虽然算不上谦虚,但也不会轻易得意忘形。
所以,他故意这麽做,只可能是在替朱佑堂分担压力。
如果单单是皇帝索要海图这个消息,很容易让人直接联想到下西洋一事。
但是,如果在这个消息基础之上,叠加一个汪太监强闯兵部,欺侮朝廷官员,那恐怕大多数人的目光,就会重新回到击奸宦的身上。
而且,更重要的是,只要有人仔细的查过汪直的履历就知道,当初汪直在得势的时候,就曾经提议过要重启下西洋。
所以这个时候,他这个「奸宦」重提旧事,也是合情合理」
「你倒是敢替朕做主!」
轻轻靠在身后的软榻上,朱佑堂轻哼一声,语气中略显不悦。
不过,汪直却并没有慌乱,而是躬身道:「奴婢替皇爷办事,自然要考虑周全,不过,此次的确是奴婢擅作主张,还请皇爷治罪。」
说罢,他俯身跪在地上,没有半点要为自己辩解的意思。
朱佑槿叹了口气,有些无奈的睁开眼,看着地上的汪直,神情有些复杂。
汪直这个人啊,本就是个极聪明的人,起起落落这些年,让他的身上又多了几分通透,
朱佑模岂会看不出来,汪直其实就连现在请罪,也是早就算好了的。
毕竟,外朝物议已起,那麽,想要平息物议,最快的方法自然就是满足外朝那些官员的要求,
惩治强闯兵部的汪直。
所以说,什麽是好太监,这就是好太监!
该乾的脏活自己主动干,而且干完了之后无怨无悔的主动担责认罚,一心一意的替自己的主子考虑。
朱佑槿此时终于明白,为什麽当年他的父亲宪宗皇帝,会那麽喜欢汪直了。
这麽一个忠心耿耿,又聪明又有能力的宦官,有哪个皇帝不喜欢呢?
「你且回昭德宫去吧,这段时日低调些,其馀的不必多管。」
沉默片刻,朱佑堂摆了摆手,吩咐道,
闻言,汪直抬头,眼中有些意外的同时,语气又有些担心:「皇爷,您———」
朱佑堂摇了摇头,道:「朕要做的事,自然会自己担着,你擅作主张,朕是要罚你,但不是现在,回去吧。」
汪直神色有些感动,蹉片刻,他还想再劝,朱佑堂却对着他抬了抬手。
于是,他也只得将这些话都吞了回去,跪在地上磕了个头,很快便退了下去。
待得汪直离开,朱佑堂思付了片刻,很快便吩咐道。
「召内阁。」
刘吉等人原本大概猜到,天子可能会召见他们,所以一直在内阁等着。
故而,传旨的内宦到了之后,很快就将他们带了回来。
「臣等拜见陛下。」
朱佑堂这次依旧是在乾清宫召见几人,平身之后,照旧让人给他们赐了座。
不过,这个举动,却是让内阁几人有些头皮发麻。
乾清宫召见不算什麽,但是加上赐座,就意味着,天子不打算跟他们讲道理,而是要开始讲感情了。
按照之前的经验来说,一般这种时候,就该是内阁要抗压的时候了。
但是,朱佑堂是君,他们是臣,君要臣死,臣尚且不死不忠,何况是君要臣坐,臣要是不坐,
那就纯纯是不识抬举了。
刘健之前的例子还在那摆着呢,他们可不想被单独请出去,到偏殿喝茶—
「今日兵部发生的事,诸位卿家听说了吗?」
朱佑橙倒是开门见山,直入主题。
刘吉等人一时摸不清楚朱佑堂的用意,只得小心的点了点头,回道。
「回陛下,倒是听说了些,据说今日御马监太监汪直,带人去了兵部,趁部议的时候,闯进了兵部大堂,说是奉上谕,带走了几份档案。」
措辞很谨慎,尽可能的不带有个人情绪。
但即便如此,还是露出了一丝内阁的态度—·对这件事,内阁的定义也是「强闯」,而带走的,只是『档案」而已。
显然,内阁和汪直的想法也是不谋而合,打算用汪直强闯的举动,来盖住朱佑堂索要海图的举动。
然而,朱佑堂却摇了摇头,道。
「汪直去兵部,索要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海图,除此之外,朕还让工部找出了海船所用的图纸,
打算重新派遣船队,重开西洋贸易。」
这一句话说出,让内阁三人齐齐站了起来。
他们谁也没有想到,皇帝竟然如此直接,摆着现成的理由不用,反而承认了是自己的主意。
三人对视一眼,尽皆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。
摊上这麽一位皇帝,也不知道到底是福是祸。
但不管怎麽样,既然朱佑都已经挑明了话,内阁就算再想装不知道,也不行了。
哪怕是硬着头皮,刘吉也只能开口道。
「陛下当年太宗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,固然是耀兵异域,扬我国威,但是,下西洋靡耗甚重堪比战事,朝中上下多年来,对此一直有所非议。」
「如今,朝中正值京察,兵部又在清丈军屯,朝廷上下早已经是忙的不可开交,此时若在重提下西洋一事,恐怕不妥,臣以为,事还是要一件件做,不必操之过急——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