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林星儿娇躯微微一颤,羞得头都不敢抬,只能轻轻嗯了一声。
她总不能说自己拿错了吧?
关键是这本书有毒,她一个黄大闺女,竟然还看的那么着迷,真没想到那方面竟然还能有这么多的花样,真是开了眼了。
她抬起头,悄悄看了一眼宁宸,见宁宸神色如常,心里微微松了口气...宁宸应该没发现她拿错书了。
宁宸将林星儿的小表情和小动作尽收眼底,嘴角微扬,然后道:“那你继续看,本王有事出去一趟。”
林星儿心里一喜,太好了,宁......
春风拂过雁门关外的荒原,铜铃花如雪般飘散,在空中划出细碎的光痕。那声音轻得像梦呓,却在盲童耳中炸开一道惊雷。
“苏菱?”
他猛地转身,面向裂缝边缘那片幽蓝光芒。可那里空无一物,唯有七座问柱依旧环绕,流转着微弱的银辉。孩子们也怔住了,仰头望着天空??极光尚未褪去,苍穹之上,“我们究竟为何而活”这一问仍如星辰悬垂,余音未绝。
“我听见了。”盲童低声说,手指轻轻抚过《百虑录》的封面。书页无风自动,翻至一页空白处,墨迹缓缓浮现:
>“不是她回来了。是‘她’终于被听见了。”
他忽然笑了,眼角有泪滑落。
苏菱没有回来,但她从未真正离开。她的疑问、她的勇气、她临死前那一声“我不怕问”,早已化作万千思潮中的一缕清音,汇入这席卷九州的思想洪流。如今万民共问,天地共振,便是她灵魂的回响。
“哥哥,你还好吗?”小女孩牵住他的衣角,声音怯怯的。
“好极了。”他说,“因为我终于明白,我不是一个人在走这条路。”
就在此时,地面再次震颤。裂缝深处传来低沉的嗡鸣,仿佛某种古老机制正在重启。问灵的身影渐趋模糊,如同晨雾将散。它凝视着盲童,语气温和却带着告别的意味:
“你已唤醒第一声集体之问,接下来的旅程,不再需要我引路。记住:当问题成为习惯,自由便不再是奢望。”
话音落下,问灵化作无数光点,随风升腾,融入天际那片由民众提问织就的星河。七座问柱的光芒随之收敛,归于沉寂,宛如完成了千年使命的守夜人,悄然退场。
盲童跪坐在地,双手合十,向虚空行了一礼。
然后,他站起身,对孩子们道:“我们要进去了。”
“进……进哪里?”少年颤抖着问。
“裂缝之下。”盲童平静地说,“那里有一扇门,通向‘第一个问题’的源头。而我是唯一能打开它的人??因为我是最后一个还敢问‘我是谁’的孩子。”
没有人再说话。他们默默收拾行囊,点燃火把。那火焰在白昼中显得微弱,可在裂缝边缘却异常明亮,仿佛对抗着某种无形的黑暗法则。
盲童率先迈步,踏入那幽蓝光芒之中。脚下一空,仿佛坠入无底深渊,却又似踏在柔软的时间之毯上。四周光影交错,浮现出无数画面:远古部落中,一个孩童指着月亮问母亲“它会掉下来吗”;汉代竹简堆里,一位儒生偷偷写下“圣人亦可错乎”;明代牢狱内,一名女子用指甲在墙上刻下“为何女子不可科举”;近代学堂中,少年撕毁课本高呼“真理不该被垄断”……
这些都是曾被压制的问题,如今因万民觉醒而重见天日。
不知过了多久,众人落地。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白色空间,地面如镜,倒映着头顶无数旋转的文字漩涡。中央矗立着一扇石门,高逾百丈,上面刻满符号??那是人类语言诞生之前的原始符文,唯有心本能解读。
石门前,立着一座石像。身形纤细,长发披肩,右手执笔,左手托灯。正是苏菱的模样。
盲童一步步走近,双膝跪地。
“对不起,我来晚了。”
石像并无反应,但地面突然裂开,升起一块碑文:
>“欲启此门,须以三问试心。
>一问己,二问群,三问天命。
>若心不诚,则门永闭;若问不真,则魂永囚。”
孩子们屏息凝神。只见盲童深吸一口气,朗声道:
“第一问??我是谁?”
刹那间,整个空间剧烈震动。镜面地面映出他的影子,却并非此刻的盲童,而是千变万化的形象:有时是庙中诵经的小沙弥,有时是市井卖字的穷书生,有时是铁窗后的异端学者,有时是战火中的流浪教师……每一个都是他曾经历或共鸣过的灵魂。
一个声音从四面八方响起:
>“你说你是谁,你就成了谁。但真正的答案,不在身份,而在选择。你选择了追问,所以你是‘问者’。”
盲童点头:“我接受。”
“第二问??众人是谁?”
这一次,空中浮现千万张面孔:农夫、工匠、妓女、囚徒、太监、寡妇、弃儿、疯癫者……他们沉默地看着他,眼中充满期待与伤痛。
盲童答道:“他们是被遗忘的名字,是历史夹缝中的呼吸,是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血肉。他们不是‘百姓’,不是‘黎民’,不是‘顺民’或‘刁民’。他们是**问题本身**。因为他们活着,所以世界不能假装完美。”
话音落,众面含笑,渐渐隐去。
第三问迟迟未出。良久,那声音才再度响起,低沉如雷:
>“最后一问:你是否愿意为‘未知’献身?明知前方无答案,明知提问可能招致毁灭,明知自己终将如苏菱一般化为灯火??你仍愿前行吗?”
全场寂静。
孩子们纷纷落泪。年长的少年扑上前抱住盲童手臂:“别答应!我们可以回去!我们可以藏起来!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你教他们读书识字!”
盲童轻轻推开他,微笑道:“你们知道吗?我小时候最怕黑。每到夜晚,总要母亲陪在我床边,讲一个故事才能入睡。后来她死了,我失明了,黑夜就成了我的全部。可有一天我发现,原来黑暗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敢睁开眼睛??哪怕看不见。”
他转向石门,高声道:
“我愿。”
石门轰然开启。
一股浩瀚之力涌出,卷起所有人。他们仿佛被抛入时间长河,穿梭于过去与未来之间。他们看见:十年后,江南出现第一所平民书院,学生不分男女贵贱;三十年后,皇帝被迫颁布《问权令》,承认百姓有质疑律法之权利;百年之后,街头巷尾人人辩论“何为正义”,官府不敢妄动一卒;千年以后,地球之外的星际飞船中,人类后代仍在讨论同一个话题:“我们,究竟为何而活?”
而在这条长河的尽头,他们看见了一个新世界:没有城墙,没有禁令,没有标准答案。每个孩子出生时,得到的不是名字,而是一个问题。老师不教授知识,只教会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。国家不存在统治者,只有“问议庭”,由全民轮流担任,专司审议重大困惑。
那是问题战胜沉默的世界。
影像消散,众人回到现实。
石门已彻底敞开,里面是一间圆形殿堂,中央悬浮着一颗晶莹剔透的光球,宛如宇宙初生时的第一缕意识。那是“第一个问题”的实体??“我是谁”。
盲童伸出手,光球缓缓降落,停在他掌心。温暖,却不灼人;轻盈,却重若千钧。
“它不需要答案。”他喃喃道,“它只需要被继续问下去。”
他转身面对孩子们:“现在,轮到你们了。”
少年咬牙上前:“我也要问。”
他跪下,对着光球大声道:“如果人人都能自由提问,那权力还算什么?”
光球微微颤动,洒下一缕光辉,落入他眉心。他浑身一震,仿佛醍醐灌顶。
接着是女孩:“为什么爱会被阶层阻隔?”
又一人:“痛苦真的有意义吗?”
再一人:“我可以背叛传统吗?”
一个个问题接连抛出,光球不断共鸣,释放出柔和的能量波纹,扩散至整个地下殿堂。每一问都像一把钥匙,开启一层新的认知维度。
盲童静静听着,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。
他知道,这场启蒙运动不会再被扑灭。因为火种已不在一人之手,而在千万人心中。玉毫笔可以毁,驿站可以塌,身体可以消亡,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敢于抬头问“为什么”,光明就不会熄灭。
许久之后,众人走出裂缝。阳光刺眼,万物复苏。雁门关外的焦土竟已长出嫩绿新芽,铜铃花成片绽放,随风摇曳,发出细微悦耳的叮咚声,仿佛天地也在回应那一句句真诚的诘问。
远方传来号角声。不是军队进攻的战鼓,而是民间自发组织的“问旅”集结信号。一支支队伍从四面八方赶来,手持竹简、布幡、木牌,上面写满问题。有人骑马,有人步行,有老人拄拐,有孕妇挺腹,但他们步伐坚定,目光清澈。
为首的是一位白发老翁,手持一面破旧旗帜,上书四个大字:“宁鸣而死”。
他见到盲童,远远下马,深深一揖。
“先生,我们来了。”
盲童扶起他,轻声道:“不必称我先生。我只是个带路的孩子。”
老翁摇头:“您让我们重新学会了思考。这就是师者。”
人群渐渐围拢。有人递来清水,有人奉上干粮,更多人只是静静站着,看着这个传说中的盲童,眼中闪烁着敬意与希望。
盲童举起手中的光球,将其高高托起。
“这不是属于我的东西。”他说,“它是属于每一个曾因困惑而失眠的夜晚,属于每一次想开口却被堵住喉咙的瞬间,属于所有在黑暗中仍不肯闭眼的灵魂。”
他将光球轻轻放上一块巨石。
“从今天起,这里不再是裂缝,而是‘问坛’。七座问柱为界,四方来者皆可登台,提一问,留一思,传一火。无论贵贱,不论年龄,不究出处。只要心存真诚,便可发声。”
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。
当晚,第一场“问会”举行。篝火熊熊燃烧,数百人席地而坐。首位登坛者竟是那个曾在麦田里提问的六岁男孩。他站在石头上,声音稚嫩却清晰:
“为什么大人总说‘你还小,不懂’?如果我们永远被说不懂,那什么时候才能懂?”
全场寂静,继而响起经久不息的喝彩。
一夜之间,七座问柱再度亮起,与天际极光交相辉映。这一次,它们不再传递警示,而是播撒思想的种子。
数日后,消息传遍天下。朝廷震怒,皇城司派出精锐欲剿灭“妖言惑众之徒”。然而当大军抵达雁门关,却发现山路已被自发聚集的百姓封锁。农夫持锄,妇人执镰,学子握笔为剑,老者敲锣聚众。他们不说一句话,只是静静伫立,用身体筑成一道人墙。
领兵将军勒马观望,久久不语。最终,他摘下头盔,翻身下马,走到人群前,单膝跪地,掏出随身佩刀,横置于地。
“我曾以为忠诚就是服从命令。”他说,“但现在我想知道:若命令违背良心,我还该忠于谁?”
人群让开一条道路,放他们通过。
将军带着残部走入问坛,在光球前跪下,问出了自己的疑惑。那一夜,他没有带回俘虏,也没有执行任务,而是留下成为一名记录员,将每日新提出的问题编纂成册,名为《万民心声录》。
与此同时,岭南的两位女子成功抵达目的地。她们以玉毫笔为基,重建“问舍”,并将《童蒙问章》改编为绘本,分发给乡野孩童。三年内,岭南九府兴起三百余所民间学堂,统称“铃学堂”,教材唯一核心:学会提问。
西域敦煌的老僧回到莫高窟,将黄绢画卷摹刻于洞壁。壁画新增一幅:盲童立于天地裂缝之间,手中托举光球,身后万民追随,前方朝阳初升。题跋仅八字:
>**问起于心,道生于疑。**
而在皇宫深处,年轻的皇帝独自坐在御书房,面前摊开着一份密报,记载着全国各地兴起的“问坛”与“问会”。他久久不动,直至窗外晨曦微露。
忽然,他提起朱笔,在奏折空白处写下一行小字:
>“朕昨夜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孩子,站在课堂上,被人问:‘你凭什么做皇帝?’我答不出。醒来后,竟觉得轻松了许多。”
他合上奏折,唤来太监:“传旨,开放言路三日,允许百官与庶民联名上书,议题不限。”
那一刻,紫禁城上空,一朵铜铃花随风飘入宫墙,落在龙椅之上。
时光流转,春去秋来。
十年后,雁门关问坛已成为天下思想交汇之地。每年春分,万人齐聚,举行“共问大典”。盲童虽已年近三十,仍被孩子们称为“哥哥”。他不再频繁使用玉毫笔,也不再吟唱《心铃试炼》,因为他知道,真正的力量不在神器,而在人心。
某日清晨,他在井边打水,忽觉指尖一热。低头看去,水中倒影竟不再是自己,而是一个陌生少年??眉目清秀,双眼明亮,正望着他微笑。
盲童怔住。
他知道,那是未来的另一个“引铃人”正在苏醒。
他伸手触碰水面,涟漪荡开,倒影消失。
但他笑了。
因为他明白,传承从来不是延续一个人的命运,而是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,都有勇气说出那句话:
“我有一个问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