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朱佑樘的这番话,顿时让在场众人感到一阵惊诧。
他们没有想到,天子召他们前来,第一件说的竟然是和后宫相关的事。
说来,册封皇后的仪典也的确早该进行,按照礼部最初的想法,是把几个仪典合在一起的,省事儿又省钱。
但不知为何,后来宫里下了旨意,先尊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,册封皇后的事暂缓。
当时朝中都以为,是册封的仪注出了什麽问题,或者是天子忙于政务,无暇顾及后宫。
但是听天子如今的口气,似乎另有隐情啊……
在场众人都是老江湖了,因此,几乎是在天子说完话的第一时间,他们就敏锐的察觉到,天子说的是册封六宫,而不是册封皇后。
这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,可含义却有所不同。
尤其是屠滽,他几乎立刻就想起了刚刚徐溥说过的话。
「……之前陛下刚刚登基的时候,他就上本建议陛下预选秀女……」
虽然听徐溥说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,但是,从郭镛如今的地位来看,就可知道天子并没有因此而责怪他,反而是受到了重用。
难道说,现如今天子真的要重启选秀?
屠滽眉头微皱,心中有些踌躇,但到底还是按捺住没有开口。
因是私下奏对,加上在场的诸位地位都差不太多,因此也就没有那麽严格的奏对次序。
这件事本是和礼部相关,因此,礼部尚书周洪谟很快就上前道。
「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册封六宫,臣回去之后,就带着礼部官员开始着手准备。」
说起这位周老尚书,其实这段时间也没少受弹劾。
之前朝会上,他是除了杜铭之外,第一个站出来响应的。
但要知道的是,杜铭辞归是因为他本身就是被弹劾的一员,可周洪谟却不一样。
他虽然也受到了弹劾,但是,却没有被列在联名的那道奏章当中。
所以,他第一时间的响应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万安!
不错,就是万安。
这位万阁老在朝中多年,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势力,周洪谟就是他的头号盟友。
只可惜,万阁老死道友不死贫道,临走的时候,还差点坑了这位周尚书,也不知道当得知万安顺利走人的时候,周洪谟心里是什麽感想。
当然,万安已经是过去式了,现在的局面下,与其说周洪谟是万安的盟友,倒不如说,他是当年宪宗皇帝的亲信之一。
前世的时候,周洪谟因为被万安牵连,没过多久就被罢斥归乡,没有继续活跃在官场上。
但如今的朱佑樘重活一世后,观念发生了很多改变。
周洪谟这个人,很多时候行事作风的确不合清流的标准,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,这也是朱佑樘将他留下的最大原因。
他是个能臣,而且是朝中鲜少的,对军事和器械十分了解,并持有正面看法的人。
不过,此时他的这般反应,却也不出意外的,受到了在场一些大臣的不屑。
册封仪典虽是礼部管辖,但是,天子都还没说要怎麽办,周洪谟就一副说什麽是什麽的架势,怪不得能跟万安混到一起!
当然,话虽是如此说,可在场众人,还是悄悄把耳朵竖了起来,想要听听天子到底是什麽想法。
然而,这一回朱佑樘却没有开口,而是摆了摆手,于是,一旁的郭镛上前,不知道从哪摸出了一份旨意,展开道。
「太皇太后慈谕,诸臣跪听。」
啊?
众臣再次一愣,有些摸不着头脑,太皇太后怎麽会直接给他们这些大臣下旨。
但尽管如此,他们还是老老实实的跪了下来。
于是,郭镛展开懿旨,读道。
「吾闻天子登基,当册六宫,遐迩蒙先帝允准,皇帝选都督同知张峦之女为正妃,理应册为皇后,另有宫中选侍二人,早纳宫中,性素贤德,宜当同册,皇帝当敕礼部早行仪典,以安后宫。」
这听着是一份给皇帝的旨意,但在这个场合拿出来,显然就是给在场的一众大臣听的。
「诸卿平身吧。」
将懿旨放在身旁,朱佑樘再次虚手一抬,开口道。
众人站起身来,相互对视了一眼,皆是看出了对方眼中的迟疑。
于是很快,新晋的阁臣徐溥便上前问道:「臣斗胆敢问陛下,懿旨中所提及的两位选侍是何人,臣等此前,似乎从未听闻?」
徐溥是东宫旧臣,虽然后来转调到了六部当中,但是仍然和东宫的关系密切,所以,他说出的话,自然是可信的。
众人也有些疑惑,天子在东宫时,后宫中不是一直都只有太子妃吗,这到底是哪冒出来的两个选侍?
见状,朱佑樘便解释道:「这两人一个姓赵,一个姓郑,本是太皇太后身边的宫女,后来朕蒙先帝赐亲,选配元妃,在成婚之前,她们曾被太皇太后送来东宫纳为选侍,后来因为太皇太后舍不得他们,这些年便都在身边侍奉。」
这话说的有些隐晦,但是在场众人一听就明白了。
原来这所谓的选侍,就是两个教导太子人事的宫女而已,怪不得此前一直未曾听过她们的存在。
不过……
「陛下,这二人既是宫女,想必没有位份,此前更不曾常伴君侧,亦无子嗣诞下,若贸然将其册封,恐令天下物议,还望陛下三思。」
谁也没有想到,在场众人当中,最先出面表示反对的,竟然是刚刚回京不久的王恕。
算算年纪,这位王老大人,今年已经七十二了,这般高龄,却被重新起复,任命为左都御史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,他清正刚直的名声。
要知道,此前王恕还在朝的时候,朝野之间便流传着一句话,谓两京十二部,唯有一王恕。
以此便可看出,他在士林当中的名声地位。
虽然他刚刚才被起复,但是资历声望在那摆着,说出的话,自然也是掷地有声。
然而,朱佑樘却并没有半点动容,只是继续不急不缓的道。
「朕和太皇太后商量过了,赵氏和郑氏虽然身份卑微,但毕竟曾侍奉青宫,也算有功,而且如今后宫中只有张氏一人,先帝丧期之内,又不宜选秀,故而决定特事特办,册赵氏为德妃,郑氏为贤妃。」
「诸卿,可还有其他人有异议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