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140章递台阶
得出这个结论的同时,李东阳的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。
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,其实就意味着,这件事很有可能真的没有什麽转圜的馀地。
但问题就在于,这麽大的一件事,肯定不可能顺顺利利的。
现在消息已经传出去了,可以想见的是,过不了多久,不管是朝中南方出身的官员,还是如今在京中逗留的南方举子,必然都会纷纷表示不满,甚至是对他们这些同为南方出身的高官求上门来。
作为一个乡土社会,哪怕官职坐的再高,也难以避免摆脱这个体系,如果他们冷眼旁观的话,
那麽之后回到故乡,肯定是要被戳着脊梁骨骂的。
所以哪怕不考虑官场上的关系,李东阳也不可能对这件事坐视不理。
但插手干预一件注定不可能成功的事,对于李东阳来说,也着实不是什麽值得开心的事。
然而,事实不会随着人的意愿而变化,见李东阳醒过味来,徐薄倒是淡定的点了点头,道。
「朝中南方举子出身的官员太多,这对于朝廷来说并非好事,历代天子对于这一点都十分忌惮,想着法的削弱南方的势力,当然,大势所趋不代表无法改变,从永乐到现在,虽然总体来说,
科举当中南人的数量在减少,但也并非一帆风顺。」
「像是正统,景泰年间,就都曾有过北人要求增加员额,却反过来恢复了南人名额的例子·
》
这话一出,李东阳的目光不由微微一亮,道。
「阁老的意思是,这件事还有转机?」
徐薄闻言,点头道:「这朝中的任何事都有转机,只不过看能不能抓得住了,想不想抓的住了,比如这次,既然事涉科举,那麽转机就不在我们这些官场中人身上,而在这些士子们的身上。」
李东阳皱眉思索了一阵,道:「所以,阁老的意思是,要让这些士子们闹起来,劝谏陛下回心转意?」
话音落下,徐薄的表情顿时变得有些无语,他警了李东阳一眼,冷声道:「我何曾这麽说过?」
呢,李东阳的神情有些尴尬,连忙道:「下官愚钝,说错了话,还请阁老赐教。」
于是,徐薄摇了摇头,道:「陛下的性情,连御史们的劝谏都并不放在心上,又岂是一帮士子厮闹一番,就能够改弦更张的?」
古话讲近水楼台,内阁最大的好处,其实就在于近侍之臣,以备谘询这两句话上。
因为各种政务上的频繁交流,使得内阁大臣能够迅速的了解皇帝的施政风格和性情喜好,进而做出最准确的判断。
徐薄虽然入阁不久,但是,也足够让他对当今的天子,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。
在徐薄看来,当今的这位陛下,虽然外表看似宽仁,但其实心里是最有主意的。
只要他已经决定了的事,其他的大臣们再劝,也没什麽大用,反而会起到反效果。
不过,这番话一出,反倒是让李东阳有些糊涂了,他迟疑片刻,小心的开口问道:「那阁老方才说,此事的转机其实是在举子们身上,意思是———」
徐薄眉头紧拧,似乎是在思索着什麽,片刻之后,他方缓缓开口,道:「学子们光是斯闹,没什麽大的妨碍,毕竟都是些未入仕的举子,闹得再凶也不过是一时而已,朝廷的大政,轮不到他们来左右,再是闹得厉害,到最后也还是得老老实实的参加科举,所以,闹就要闹的有用。」
这下,李东阳就更加疑惑了:「敢问阁老,怎麽个有用法?」
徐薄坐直了身子,抬眼看着李东阳,神情罕见的有些严肃,道。
「宾之啊,你可知道这件事情其实陛下的做法,是有道理的,虽然说科举应重公平,但南方举子一家独大,也的确有诸多害处,容易滋生党派不说,关系近了各种徇私之事也难避免。」
「而且,南方举子众多,北方举子也同样众多,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都是一体,偏向南方太过总归不是好事,所以其实这件事上,从公心而论,我等是不该插手的。」
李东阳看着徐薄,不由得浮起了满头的问号。
不是,你徐阁老什麽时候变得这麽以国为先了?好吧,李东阳承认,他的确是对徐薄,是有那麽一点偏见在身上的。
但过往的事实证明,他对徐薄的判断并非是没有道理的,这位徐阁老要说没有公心吧,也不尽然。
可对于他来说,自身的利益,其实是高于所谓的公心的。
否则的话,当时刘健等人闹传奉官的时候,徐薄就不应该冷眼旁观,等着刘健出丑,就算是不早早将此事送到御前,至少也应该劝上几句,给那帮当时被热血冲昏头的官员们浇盆冷水。
但是,徐薄什麽都没有做,原因也很简单,只有刘健栽了跟头,他这个收拾残局的人,才能够坐收渔利。
换句话说,他其实是放任甚至是暗中促成了这种局面的。
那场朝会虽然说最后失败了,但是天子震怒,御史们损兵折将,东宫旧臣们也被天子冷到现在,唯独徐薄逆势而上,成了新普的内阁大臣。
就算不谈当时的事,他和徐薄二人,都在这对坐这麽长时间了,徐薄要是真的不赞成的话,最开始听闻消息的时候就该拒绝才是。
这会才开始说这番话,早干嘛去了?
李东阳心中一阵疯狂的腹诽,但面上却不得不接着话头说道:「阁老说的下官也明白,但终究乡梓之情难负,下官也只是可怜这些学子们而已。」
「寒窗苦读数十年,本以为可以凭藉自己的才学一举登第,结果到了最后名落孙山不说,登榜之人反而是才学不如自己的人,下官也是这麽一路走过来的,知道这其中的苦处,所以这才想着为这些学子们略尽绵力。」
李东阳心里很清楚,徐薄其实这个时候,就是等着一个台阶而已,所以,他自然是从善如流的递了过去,继续道。
「阁老明鉴,若如今是洪武,永乐那般,科举十中有八都是南方学子,自然于国并无好处,但是自宣德定制以来,如今的南北分额早已经延续多年,南方学子虽多,但相较永乐时期已大大减少,我等现在又不是想增加员额,只是希望能够维持旧制而已,不算过分—」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