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陈小军那小子,终究还是回来了。
再次站在苏远面前时,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,脸上并没有太多不好意思的神情。
半年多的军旅生涯和边境历练,在他身上沉淀下了一种远超同龄人的沉稳,甚至带着一丝经历过生死搏杀后特有的凌厉气息。
他跟随苏远习武两年多,底子极为扎实。
此番又在真正的战场上摸爬滚打,冲锋陷阵并能全身而退。
实战经验和对拳法的领悟更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。
虽然年纪尚轻,但眼神中的锐气和行事的老练,已不容小觑。
回来拜见过师父苏远后,陈小军便直接进入了红星轧钢厂。
正如苏远之前对陈将军所言,他被安排进了保卫科,但具体职责非常明确。
全面负责技术研发中心的防卫与安保工作。
他这一来,原先技术中心保卫科的成员可就叫苦不迭了。
陈小军一到任,就听说了之前一机厂的人竟敢上门闹事、还差点惊动苏远亲自处理的事情,顿时火冒三丈。
他立即下定决心,要对现有的保卫人员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“强化训练”!
那训练强度,完全是按照野战部队,甚至是侦察兵的标准来的!
天不亮就得起床,全副武装在偌大的厂区里跑操,然后是各种令人咂舌的体能训练:
俯卧撑、引体向上、负重深蹲、障碍穿越……
往往一轮早餐前的晨训下来,不少原本自诩身手不错的保卫干事,就已经累得快要爬不起来了。
关键白天他们还得正常轮班站岗、巡逻。而到了晚上,居然还有夜间潜伏、应急反应等训练科目!
这架势,分明是要把这帮保卫干事当成特种兵来锤炼!
不仅如此,陈小军还严格落实了陈将军之前的指示。
安排了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岗哨。
白天黑夜两班倒,确保技术中心时刻处于严密监控之下。
如此高强度的训练和执勤节奏,自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。
很多人私下里叫苦连天,毕竟以前的日子虽然钱不多,但还算清闲舒服。
尽管能被选拔进入技术中心保卫科的,原本都是轧钢厂保卫处的精英。
但面对这种近乎残酷的“特训”,依然有人顶不住压力。
对于这些叫苦抱怨、无法达到训练要求的人,陈小军处理得也相当干脆利落,丝毫没有勉强。
他虽然只有十五岁,但经历之丰富远超常人。
十二岁时就被顾无为带着上过战场见识过血与火,前段时间更是独自在边境真刀真枪地拼杀过,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。
他的心态和手腕,远比普通人强硬。
除了在师父苏远、师伯以及那个让他倍感压力的小师妹面前会收敛些。
在其他任何人面前,他都是说一不二、作风硬朗的“小阎王”。
一番雷厉风行的整顿后,一批无法适应新标准的人员被调整出了技术中心护卫队伍,退回轧钢厂总保卫科,从事常规的安保工作。
随后,陈小军又通过自己的渠道,招募了一批可靠的退伍军人补充进来。
其中还有两人,是他这次从老部队特意带回来的、绝对信得过的过硬战友。
他将这些精兵强将重新整编,组成了一支全新的队伍,并亲自命名为——“中心护卫队”。
至此,技术中心专业安保力量的架子,总算被他硬生生地搭建了起来。
能最终留在“中心护卫队”的,无一不是体能、意志和忠诚度都经过考验的精英。
虽然训练极其辛苦,但厂里也给予了他们特殊的待遇和照顾。
每天的早餐保证有一个鸡蛋,午餐必有荤菜,而且所有这些营养补助都由厂里特批经费支出,不用他们自己花一分钱。
此外,护卫队成员几乎全部实行半军事化管理,吃住在厂区提供的宿舍,方便随时响应。
为了让他们更加安心工作,陈小军还特意向苏远申请,大幅提高了这支队伍的津贴和福利标准,收入水平远高于厂里其他岗位。
这优厚的条件传开后,不知道让多少之前被刷下来的人以及厂里其他工人羡慕得眼红。
那些当初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人,刚离开时还私下抱怨陈小军管理太严、不近人情,是故意折腾人。
如今看到“中心护卫队”令人艳羡的待遇,再面对旁人投来的戏谑目光,顿时哑口无言,肠子都悔青了。
厂里不乏有看热闹的人调侃:
“啧,当初是谁说人家训练是折磨人来着?”
“就你们精贵,吃不得半点苦头!”
“看看人家能坚持下来的,现在是什么待遇?”
“眼红了吧?后悔了吧?晚喽!”
.......
与此同时,在技术中心的实验车间里,气氛则是另一种紧张。
一群人正屏息凝神,紧盯着前方一座不算巨大的电熔炉。
更准确地说,这是一座不久前由苏远亲手设计并指导建造出来的——电渣重熔炉。
技术中心的工人们和技术员们,对于苏远时不时就弄出些惊世骇俗的新发明,已经逐渐有些麻木和习惯了。
反正苏厂长讲解的那些深奥原理,他们大多也听不太懂。
前不久,苏远刚搞出了能极大提升炼钢效率的转炉炼钢技术,当时大家还能勉强理解个大概。
但这次的电渣重熔技术,涉及到更精深的冶金物理化学原理,他们就真的如同听天书一般了。
不过没关系,他们早已达成了共识。
看不懂没关系,跟着苏厂长干,负责喊“666”和严格执行操作就行了!
等待熔炼结果的间隙,工人们忍不住小声议论起来:
“苏厂长这脑子到底是咋长的?怎么能想出这么多厉害玩意儿?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才?”
“那可不!苏厂长的境界,根本不是咱们能想象的!”
“就说这炼钢的技术,简直被苏厂长玩出花来了,一次一个样!”
“之前是追求速度,缩短时间。”
“这次听说完全不同,是要极致地提纯,提升钢材的内在质量!”
有人好奇又带着些不自信地问:“咱们都知道苏厂长厉害,可他发明的这些东西,跟外国人的先进技术比起来,到底怎么样?应该……快要赶上了吧?”
这反映了当时国内普遍缺乏技术自信的心态。
旁边一位经验丰富的五级锻工沉吟了一下,不太确定地说:
“外国具体是啥情况,咱也不清楚。”
“但就苏厂长搞出的这转炉和眼前这个电渣重熔炉,绝对不简单!”
“至少放眼全国,我敢说绝对找不出第二份这样的技术!”
听到这话,周围的人都发出连连惊叹,脸上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敬佩与自豪交织的神情。
不远处的苏远也听到了这些议论,他暗自摇了摇头。
厂里还是缺乏专业的研究型人才啊!
熟练工人不少,但真正具备高深理论功底、能跟上他思路的研发人员,几乎为零。
轧钢厂原本只是个民企,目标是盈利,从未注重过研发。
虽然现在规模扩大,招进来的也多是操作工。
想要吸纳高端技术人才,靠碰运气肯定不行。
苏远思忖着,有机会必须得去找杨部长和周部长好好聊聊。
工业部那边储备的人才资源要多得多,得想办法挖些人过来。
就在这时,一炉炽热明亮、仿佛流动太阳般的钢水终于熔炼完成,被小心翼翼地浇注入预先准备好的模具中。
所有人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,车间里鸦雀无声,只剩下钢水冷却时发出的细微“滋滋”声和众人紧张的呼吸声。
等待……
漫长的等待……
直到钢水彻底凝固冷却,模具被小心地打开。
众人不由自主地围拢上去。
当最终的铸件完全呈现在眼前时,人群中发出一阵压抑的低呼。
那是一根长达数米、泛着金属幽光的巨型圆筒状铸件。
这正是苏远此番心血的目标:坦克主炮的炮管毛坯!
在坦克设计中,炮管的材质及其机械性能,往往直接决定了这辆坦克的火力强度和战场地位。
炮弹的威力取决于其重量和出膛速度,而这背后,是炮管需要承受的极其恐怖的膛压。
在炮管尺寸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,想要承受更高的膛压、发射更强大的弹药,唯一的途径就是极致提升炮管材料的质量。
现在,苏远正是试图利用电渣重熔这项尖端技术,来冶炼制造出性能远超当前水平的新型炮钢。
但这仅仅是第一步。眼前的铸件能否达到预期,还需要经过后续一系列严苛的测试和实验验证。
当下最紧要的任务,是将这根炮管毛坯加工成合格的成品。
铸造只是给出了雏形,接下来还需要经过精密锻造以优化内部金相组织,然后上车床进行内外壁的精密切削(镗、铣),打磨抛光……等一系列复杂工序,才能最终得到一根堪用的炮管原胚。
以当前国内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,这些高精度加工任务,极度依赖技术精湛的老师傅手工和经验。
秦卫东和梁拉娣如今已是厂里技术等级最高的两位大拿。
虽然他们一个专攻车削,一个擅长焊接。
但苏远传授给他们的“机械心得”是系统性的,涵盖了机械制造的诸多领域,并非局限于单一工种。
加工这根至关重要的炮管,主要以秦卫东为主力,梁拉娣等人配合。
在所有人的通力协作下,一根线条流畅、闪烁着冷冽寒光的坦克炮管,慢慢在众人眼前展现出它最终的形态。
望着这根凝聚了无数心血的炮管,每个人都难掩激动之情。
然而,激动归激动,在场却没有任何人对这根炮管的规格产生丝毫怀疑。
若是此刻有一位真正了解国内外坦克发展现状的专家在场,看到这根炮管,绝对会惊得目瞪口呆!
因为这根炮管的尺寸,完全超出了当下的主流认知!
此时国际上主流的主战坦克,火炮口径普遍是100毫米。
而苏远设计并制造出的这门坦克炮,口径骇然达到了120毫米!
并且,它还是采用了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滑膛炮结构!
这个消息若是传出去,足以在整个军工界引发一场巨大的地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