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车间里的工人们,虽然亲手参与制造了这根炮管,但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真正理解它背后代表的意义。
甚至有人连普通野战火炮和坦克炮的区别都搞不清楚。
看着那根已经成型的炮管,一个年轻工人挠着头,略带疑惑地小声对同伴嘀咕:
“这……这就是大炮?”
“看着咋和我以前在民兵训练时见过的那种大地炮不太一样呢?”
“感觉细了不少,也短了一截,看起来没那么威风带劲啊。”
他旁边的老师傅闻言,忍不住翻了个白眼,压低声音呵斥道:
“你小子懂个屁!那是拉出去轰山头的大口径榴弹炮,能一样吗?”
“这是要装在铁王八(坦克)肚子里的!”
“要那么长那么粗,往哪塞?”
不远处的苏远恰好听到这番对话,不禁莞尔,却也理解。
这些工人兄弟都是搞机械加工出身,对军工领域不熟悉实属正常。
不过,车间里的大部分人,此刻都沉浸在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震撼中。
不管它具体是哪种炮,这终归是军火,是杀敌利器!
想到自己所在的工厂,竟然能造出这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,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在每个人心中油然而生。
炮管是造好了,但这还仅仅是个核心部件。
没有坦克底盘,这门炮就无法进行实弹测试。
苏远立刻安排秦卫东带人,根据他提供的图纸,加紧制作一个用于固定和测试火炮的专用底座支架。
这时,陈小军也闻讯赶了过来。他是在真实战场上淬炼过的,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一款强大的重火力武器对于战场态势意味着什么。
他看到秦卫东正在忙碌地加工其他连接构件,便凑上前去,语气带着几分期待和不确定问道:
“师叔,您说……”
“我师父搞的这门坦克炮,真能成吗?”
“这可不是闹着玩的。”
这声“师叔”叫得秦卫东有点不好意思。
虽说陈小军只比他小两岁,但谁让苏远是他正儿八经磕头拜师的师父呢?
这辈分可不能乱。
陈小军更“惨”,见到秦淮茹的妹妹秦京茹,还得乖乖叫一声“小师姑”。
所有零部件准备就绪,与精心制作的底座完美结合后,一门造型迥异于当前任何现役坦克炮的坦克炮,赫然呈现在众人面前。
苏远站在一旁,几名技术最好的老师傅正拿着各种量具和仪器,对这门炮进行出厂前的最终检查。
周围的人群也从最初的兴奋激动,逐渐转变为紧张和忐忑,空气仿佛都凝固了。
检查完毕,几位老师傅聚在一起低声讨论了几句,脸上似乎有些犹豫。
苏远走上前问道:“怎么样?各项指标能达到技术要求吗?”
几位老师傅相互看了看,似乎有些不敢下定论。
最终,资历最深的七级工廖师傅深吸一口气,代表大家发言:
“苏高工,从我们检查的所有数据来看,我们造的这门炮……我们认为,没问题!”
苏远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:
“这就对了!我们自己造出来的东西,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没有信心,还怎么让别人相信它?”
说着,他走到坦克炮旁边。
他并没有去查看那些已经被反复测量过的尺寸数据,而是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。
他蹲下身,伸出食指,屈指在那光滑的炮管壁上轻轻敲击了一下。
“叮……”
一声极其清脆、宛如金石交击的悦耳颤音,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朵。
用手指敲击钢铁,竟能发出如此纯粹的声音,这让周围的人都感到惊奇。
苏远神色专注,又连续在炮管的头部、中部、根部等不同位置分别敲击,仔细倾听每一次敲击反馈回来的细微声音。
虽然他对自己设计的电渣重熔技术和加工工艺充满信心,但这毕竟是第一门样炮,接下来还要进行高膛压实弹射击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几个关键部位敲击检测完毕后,苏远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:“嗯,内部质地均匀,应力分布看来也很理想。我也认为,这次坦克炮的制造,没有发现缺陷,成功了!”
“哇!!!”
听到苏远亲口确认,车间里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,所有参与者的脸上都绽放出激动和喜悦的笑容。
苏远抬手示意大家安静,说道:
“炮是造好了,但还差最后一步。”
“你们抓紧时间,把配套的炮弹也制作出来。”
“等炮弹准备好了,我们就找地方真枪实弹地干它几炮!”
“是骡子是马,拉出去溜溜!”
“到底成不成,威力有多大,光靠说没用,最终还得看靶场上的真实效果!”
众人轰然应诺,立刻又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炮弹制造工作中。
制造炮弹所需的发射药和特种合金材料,如用于制造脱壳穿甲弹芯的钨合金,是苏远通过二机部赵所长那边申请来的。
虽然二机部仓库里有各种规格的炮弹,但苏远这门炮是前所未有的120毫米口径,根本没有现成的合用炮弹,必须自己动手制作。
其实,以当时的环境,弄到火药等原材料并非一定要通过二机部。
但既然二机部已经知晓他在研发坦克炮,并且后续测试很可能还要借用他们的专业场地和设备,自己私下搞就显得不太合适了。
.......
两天后。
一辆军绿色的解放卡车直接驶入红星轧钢厂,没有在厂区停留,而是径直开往守卫森严的技术中心。
门口的保卫干事,现在是陈小军麾下“中心护卫队”的队员。
他们上前与车上人员核实身份后,才挥手放行。
这一景象引得厂里不少工人好奇地张望。
如今的技术中心,在大家眼里是越来越神秘了,经常有些看起来就非同一般的人物和车辆进出。
就比如今天,这辆军车显然不简单。
更引人注目的是,在厂区大门外的路边,还静静地停着两辆军绿色吉普车和一辆蒙着帆布的运兵卡车。
运兵车的车厢里,隐约可见荷枪实弹的士兵身影。
显然,这一切都是为了护卫这次运送的“东西”。
其安保规格,甚至超过了之前运送挖掘机样机的时候。
那次只是一辆卡车和两辆吉普车。
这次动用了解放卡车,还有武装士兵随行护卫,可见车上物品的重要性。
此时,在技术中心院内。
苏远看着眼前这番阵仗,虽然理解二机部的谨慎,但心里还是觉得有些过于兴师动众了。
这东西体积不大,在四九城地界上,稍微注意一点根本不会出什么纰漏,谁敢在这里动手?
何况消息是否泄露还未可知。
如此大张旗鼓,反而容易引起某些有心人的格外关注。
原本,苏远打算炮和炮弹一做好,就找个合适的地方进行测试。但
这毕竟不是测试手枪步枪,而是坦克炮,动静肯定小不了。
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恐慌,苏远让陈小军联系了他爷爷陈将军,想借用部队的靶场。
没想到,陈将军得知后,第一时间就把这个消息通报给了二机部。
这一下,二机部那边可就炸了锅!
不久前,周部长、赵所长他们才刚从轧钢厂回来,手里还拿着苏远赠送的坦克设计图纸,正组织人手日夜不停地研究呢!
当时苏远确实提过一句,打算先试试制造坦克炮。
之后不久,苏远也确实通过赵所长申请了一批制造炮弹用的发射药、钨合金、铜材等特殊物资。
二机部这边也没太在意,以为苏远只是在进行前期的材料准备工作而已。
谁能想到,这才过去十几天?
就从陈将军那里得到消息。
苏远那边连靶场都要借了?!
这意味着什么?!
意味着炮已经造好了,随时可以进行实弹测试了!
二机部上上下下听到这个消息,第一反应都是:
这怎么可能?!太随意了吧!
就算集合他们坦克研究所的全部技术力量和熟练工人。
即便手握着完整的设计图纸,要制造一门全新的、技术复杂的大口径坦克炮,哪个环节不得反复论证、小心再小心?
没有一两个月的功夫,根本别想看到成品!
这不是效率低,而是因为这东西太重要,必须力求万无一失。
可苏远这边呢?
从提出想法到拿出成品准备实验,满打满算也就半个月左右?
这速度简直离谱!
不管二机部的人感到多么难以置信,事实就摆在眼前。
经过周部长、赵所长亲自与苏远沟通协调。
最终决定,这门坦克炮的首次实弹测试,就放在二机部下属的坦克研究所的专业试验场进行。
那里拥有全国最完善的火炮测试设备和环境。
虽然正式的坦克生产线还没影,但研究所的基础设施和检测手段是现成的。
装车工作在高度保密状态下进行。
那门闪烁着冷冽寒光的120毫米滑膛坦克炮,被小心地固定在了卡车上。
卡车司机和副驾驶上的押运员,神情异常严肃,精神高度紧绷。
出发前,上级领导再三强调。
车上这件东西至关重要,甚至要求他们“不惜代价确保安全”。
卡车缓缓驶出轧钢厂大门。
原本停在路边的吉普车和运兵车立即启动。
一前一后地将卡车护卫在中间,组成一个小小的车队,向着城外二机部坦克研究所的方向疾驰而去,扬起一路烟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