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新笔趣阁】 52xbq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自从三杨以后,内阁的地位不断提高,虽然不说能够完全压过六部,但至少也算是分庭抗礼。
所以,刘吉这个内阁首辅,在这个当口出面替代在场的大臣表态,倒也不算逾矩。
不过,这位新任的刘阁老,可不是个易与之辈。
他的这番话明着是在附和天子,可实则还是暗戳戳的挖了个坑。
一句严惩心术不正之辈,明摆着是要逼着王恕趁着新官上任的风头,把此前参与交劾的科道官员,都予以惩治。
这麽做到底应不应该暂且不论,可对于王恕来说,刚刚被起复,就一下子得罪这麽多人,肯定对他在士林的清誉是有损的。
王恕自然也明白这一点,只见他冷眼瞥了一下刘吉,当场便道。
「这就不劳刘阁老费心了,科道风气不正,都察院是有过错,但科道本是文武百官的一部分,科道有此弊不仅仅是科道之过,亦有朝廷这些年吏治污浊之故。」
「刘阁老身为侍从之臣,常伴君侧,虽非言官,但亦有劝谏君上之责,陛下方才说为人臣者,当时常自省,刘阁老亦当细细体察此言,以做箴言铭记。」
朱佑樘看着底下半点不留情面的王恕,心中也是一笑。
事实上,这也是他重新启用王恕的第二个原因。
王恕这个人,除了以耿介清正出名之外,最为人所知的,就是他和刘吉之间的恩怨。
他们二人,从许多年前开始,就颇有政见不合之处,朝堂之上多有争论。
偏偏刘吉这个人,虽然能力很强,可却不是一个特别心胸宽广的人,他虽然不屑于用那种下三滥的手段,但是,却也时常针对王恕。
后来到了成化二十二年,王恕再次因为反对传奉官触怒了宪宗皇帝,刘吉趁着这个机会进言,彻底将自己这个老对手给逐出了朝堂,丢回原籍去养老去了。
这件事在当时的朝堂上,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,许多人都曾经上奏弹劾过刘吉,但奈何王恕自己当时也有了去意,所以这件事到了最后,也没能改变结果。
但这个梁子,毋庸置疑是结下了。
如今王恕归朝,最不满的自然就是刘吉,这不,头一次议事就开始暗戳戳的使绊子了。
至于王恕,显然也并不惧怕刘吉这个新任的首辅,言辞之间半点不给对方面子,就差把二人的关系很差写在脸上了。
不管这是二人有意为之,还是真的如此,但是总归这是件好事。
刘吉此人能力够强,但是刚直不够,朱佑樘可以让他来当这个首辅,但也同时,需要有一个人能够约束和制衡。
原本刘健可以担当这个角色,可惜,从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,刘健的手段还太过稚嫩,应付不了刘吉。
至于徐溥,虽然表面上看,他也是清流,可实际上在朱佑樘看来,他和李东阳一样,都是披着清流的皮而已,和王恕相较,他们心中都缺了几分坚持的道。
短暂的一场交锋,并没有闹得太大,毕竟是在君前,朱佑樘也当什麽都不知道,很快就转移了话题,继续道。
「如今朕方登大位,自当求言,此前朝中多言积弊,但大多都集中在官场之上,与朝政大事,民情社稷并无太多相关。」
「卿等皆是朝廷柱国之臣,朕今日便将此事交给诸位,卿等可将如今朝廷国家急弊,如民生军政之事写成条陈,奏与朕知,十日之后,朕会再召卿等共议,以定大政。」
于是,这次不算长的召见就此结束。
然而,当众臣迈出殿门的时候,却不约而同的锁紧了眉头。
他们谁都没有想到,天子竟然在最后一刻,丢出了这麽一个重磅的消息。
论朝廷急弊之事,这短短的几个字,其中蕴含的份量,所有人都非常清楚。
更不要提,天子还亲口说了,会在十日之后再议,以定大政。
这意味着,自己等人这次所上的条陈,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,甚至是整个弘治朝的政治发展方向。
光是想想,众人的呼吸就不由一阵急促。
要知道,到了他们这个级别,不说是人臣之极,但仕途也差不多都走到了顶点。
不管性情主张如何,他们毕竟都是读书人,谁又没有一颗平济天下之心呢?
尽管官场中的污浊,让他们往往疲于奔命,常常沉沦在政治斗争当中,但只要有机会,谁又不想成为青史留名的贤臣呢?
因此,哪怕眼前只是出现了这麽一点希望,众人的心中也顿时升起一阵踌躇满志之感。
随着这场小规模的议事结束,整个大明朝堂,总算是从前段时间的混乱当中,开始逐渐趋于稳定。
对于文武百官来说,李孜省一党被定罪流放,数以千计靡耗国库的僧道官被裁撤乃至是抄家,传奉官被纳入京察当中,而且考课标准较普通官员要更高,都算是有了交代。
科道这边,虽然对天子仍然让李裕来执掌吏部铨选有些不满,但是经历了之前的种种之后,行事也变得谨慎起来。
当然,更重要的是,他们现在已经自顾不暇了。
王恕是个行事雷厉风行的人,他回到都察院之后,立刻就公布了要召集在京的所有科道官员,联合纠察此前联名劾奏的官员私下交结的消息,并将这次会议当中,朱佑樘对科道的要求一字不差的公布了出去。
此举引得科道议论纷纷,但是,王恕毕竟是朝野闻名之辈,他偌大的名望,足以将一切不平的声音全都压下。
因此,科道的风向很快就从略有微词,转向了对科道该如何自省的讨论当中。
除此之外,对于参与这场会议的人来说,这场会议,尤其是最后让他们议论大政的那道旨意最关键的意义在于,天子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。
既然是要议论大政,商议弘治朝未来一段时间的政治方向,那麽就意味着,至少所有能够参与会议的人,如无意外,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不会再有大的变动了。
也就是说,这场新旧权力之间的交接,至少在阁部大臣层面,暂时趋于稳定。
接下来就算是继续有调整,应该也最多止于侍郎的层面,这对于此前一直处在惶恐不安当中许多大臣来说,无疑是一个好消息。
不过,朱佑樘此时倒是没心思关注,这些大臣们是怎麽想的。
他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办……
东厂送回消息,汪直已经秘密回京了!